金融交叉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03

为了深入探讨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等典型交叉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探索适应未来金融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金融学院金融交叉学科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组和中粮期货衍生品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金融交叉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行楼202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谭松涛、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科技系主任戴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威仪、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周芮西、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副院长单磊、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王未卿,中粮期货研究院院长李楠、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宝卉、兴业证券衍生品部法律专家周莹盈、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岳松青、中意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金融产品事业部执行董事司徒羽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雷、中国金融学院院长王天一、副院长邓军、金融工程系主任黄晓薇、金融科技系主任谢海滨、金融工程与金融科技教师党支部书记聂晶以及教师冯建芬、施一宁、王叶、卢尚霖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衍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项目负责人冯建芬教授主持。

徐雷研究员首先致辞,简要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在金融交叉学科方向的发展历程和育人成果,并对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协同育人经验分享环节,冯建芬教授介绍了中国金融学院2015年以来在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等专业方向的协同育人工作,从本硕特色课程建设、本硕博协同培养、人才专业素养协同提升、目标导向的业界导师聘任、协同丰富社会服务和协同育人可持续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介绍。周芮西老师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服务、校企育人合作、跨校育人合作等三个方面谈到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新兴学科应用推广和与其他学科交叉协同方面的工作,并介绍了和我校合作的2024首批“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实验班”的培养特色。单磊教授分享了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在期货与产业密切结合方面的育人特色,并对产业学院的运行、全国期货产教融合联盟设立等方面的工作成就进行了细致介绍。戴韡教授在中央财经大学一体两翼一引擎的金融人才培养架构基础上,介绍了金融科技学科在中央财经大学的发展历史、育人特色,并细致介绍了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金融科技+计算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的跨校育人模式。刘威仪教授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的协同育人经验,并分享了与华为联合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特别强调了服务首都发展的核心理念。王未卿教授立足理工科学校特色,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与校内其他院系开展金融数学、科技金融、冶金采矿等大宗商品期货、金融科技等交叉学科方向的探索,强调了其充分利用学校理工科优势,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领域发力的学科定位。最后,谭松涛教授在总结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学校的交叉学科育人特点,提出金融交叉学科发展应该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科平衡,谭教授强调发展金融交叉学科要注意避免学科交叉两张皮,以及金融学科面对教育热点保持金融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重要性。

研讨会的互动交流环节,我校各协同育人单位专家对于协同育人工作的成效从业界人才需求、校企协同对于行业发展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王宝卉女士以“信用评级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谈到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研究型企业,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李楠先生结合中粮期货与我校8年的战略合作,以及中粮期货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计划和人才招聘要求,指出了金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岳松青女士则对于贸大人才在聚源锐思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就业中增强可持续发展考量,做好自己更长远的职业规划。司徒羽翔先生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以及贸大学子在中意资产的表现,肯定了金融工程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成就,表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金融工程人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希望教师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

最后,王天一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感谢参会嘉宾提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感谢兄弟院校对于我校中国金融学院的长期支持,同时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的协作机会,合作共赢,在金融交叉学科发展上,抓住金融内核,树立金融交叉学科的良好形象,助力培养真复合的金融人才。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学界、业界多方力量和智慧,将激励中国金融学院砥砺前行,推进金融交叉学科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取得更多丰硕成果,为中国金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